TOP
中聯重科海外合作再結“果”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10-29 09:13:16
| 瀏覽:1039次 | 來源:中國經營報 | 作者: ]
繼收購意大利CIFA,買斷德國JOST相關技術、與印度EM公司合資建廠之后,中聯重科(000157,股吧近日再出重拳,與全球知名意大利RIBA公司簽署協議合資建立高碳材料公司,針對工業建筑機械設備進行“碳纖維等高強復合材料零部件”研發制造及銷售。業內人士分析,中聯重科與RIBA的投資合作,意將布局產業鏈高端,將工程機械產業鏈延伸至上游原材料的高科技研制,而這一舉措也必將鞏固中聯產品線發展的獨特競爭優勢。
近年來,中聯重科展開了系列海外合作,穩扎穩打、步步為“贏”,海外戰略布局“圖譜”逐漸清晰,競爭優勢也越發突顯。中聯此次的海外合作,再度引發業內外人士的紛紛關注。有專家判斷,高碳材料或受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熱捧,有望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原材料的發展和應用趨勢。 高碳材料國內工程機械的未來趨勢 不久前,在并購CIFA四周年之際,中聯再次帶領CIFA重拳出擊,與意大利RIBA公司簽署協議,合資建立高碳材料有限公司,全面進行碳纖維的探索和研究,提升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碳纖維材料應用的規模化。 據了解,RIBA公司是全球知名新材料工業化應用廠商,有超過30年的高密技術材料應用的研發生產歷史,為法拉利等豪華車、托羅羅索F1賽車、杜卡迪摩托車等一批全球知名品牌,以及賽艇、飛機制造商提供產品。 據悉,碳纖維性能優異,不僅可用于機械、汽車、建筑、家電等傳統行業,還可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新興行業,而高性能碳纖維的應用將會極大的改善相關產品的性能。有媒體報道,中聯重科剛剛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01米超長臂架泵車,便使用了其與RIBA合作開發的碳纖維臂架技術。該技術的應用,使泵車臂架重量減輕40%,并避免了傳統鋼材臂架疲勞開裂的問題,使用壽命長達20年以上。這也是行業內首次應用碳纖維技術油缸,使泵車總重減少15%以上,強度高,壽命長,大大減輕了泵車的維護難度。 業內專家認為,隨著中聯重科此次高碳材料產品成功研發和制造,未來必將有更多的工程機械企業運用高性能碳纖維材料來生產機械產品。有專家預測,高碳材料將會成為工程機械行業原材料的發展和應用趨勢,而高性能碳纖維的需求空間在不遠的將來會實現大幅度增長。此次,中聯重科與RIBA公司合資建廠進行碳纖維工業化研發制造,是一次“落子”產業鏈高端的前瞻性戰略布局。 近年來,中聯重科展開了系列海外合作,穩扎穩打、步步為“贏”地進行海外戰略布局,隨之其競爭優勢也越發突顯。目前,中聯重科已累計有國內申請專利2400多項,國際申請專利200多項,并承擔了國家“工程機械電氣系統電磁兼容關鍵技術研究”、“起重車安全監控及預警應用系統研制”、“大型移動式起重機研究與產業化開發”等“973”、“863”、科技支撐國家重點科技計劃30余項。 以技術創新作為基礎,產品開發及銷售隨之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2年上半年中聯重科中報顯示,中聯重科已達到了整個國內重工機械行業奮斗了十幾年都未能實現的記錄:公司已成功將中聯品牌泵車銷往德國,這是中國泵車自主品牌首次進入德國市場;中聯800噸履帶吊成功出口伊朗,創中國制造履帶吊產品出口最大噸位記錄;塔機產品自去年與德國JOST公司高端技術合作后,主要技術性能指標均符合歐洲FEM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綜合性能在全球同型號的塔機中穩居第一,全新開發的平頭系列塔機T320-16獲準進入新加坡市場,今年5月成功中標海外項目超大型塔機采購定單,創造了中國超大型塔機出口新紀錄。中聯重科成為產品高新技術研發最大的受益者。 中聯跨國技術合作 不斷“升級”中國制造業 據悉,目前我國碳纖維產業主要集中在合成材料和終端產品應用兩個環節,僅少數企業從事原絲生產和碳纖維材料生產,且質量和數量都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此次中聯重科與RIBA合資建立高性能碳材料有限公司,將借助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制造有效彌補國內此領域原材料供應不足問題。一旦研發成功并形成規模,將會有效滿足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及其它有“高碳材料”需求的行業采購,并有利于中國制造業產品“升級”。 有媒體報道,此前中聯重科在不斷“升級”中國制造業產品、進行跨國技術合作方面不遺余力。資料顯示,2008年成功收購世界混凝土機械頂級品牌意大利CIFA公司,2011年買斷塔機高端專家德國JOST平頭塔系列產品全套技術,而這一舉措使中聯塔機獲得了進入歐美高端市場的準入證、設立了德國研發中心,進一步強化了中聯重科在技術創新上的優勢。 談及中國企業一直畏難的歐洲市場及跨國合作,中聯重科副總裁、海外分公司總經理何文進表示“中聯進入歐洲的目的就是建研發基地,深入利用歐洲成熟的人力資源、產品的研發資源,從而研發出對路的產品。”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中聯重科海外布局的目標明確和清晰,可見一斑。 如果說,此前中聯收購CIFA、買斷德國JOST技術是為了獲取成熟的管理模式、技術優勢和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的話,那么此次針對“碳纖維等高強復合材料”零部件所進行的研發生產,將中聯跨國合作的目標直指上游的原材料高科技的研究及生產領域,而由此帶來的衍生價值就是利用高新技術材料“升級”國內制造業裝備水平。作為一家有前瞻意識的技術創新型企業,中聯重科一直走在行業的前面。 近些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機遇在不斷增加,海外投資的步伐大大加快。作為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的引領者,中聯重科也在不斷調動著全球資源,穩步推進自身的國際化進程,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效率,有計劃、有重點地快速實現了海外戰略布局。 目前,中聯重科已成為全球混凝土機械行業中唯一一家擁有亞洲和歐洲品牌的企業,并通過整合和完善品牌、渠道、平臺,使得國際化戰略更加清晰,海外布局更加完善,國際化員工隊伍也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競爭優勢突顯。縱覽全球,中聯目前已擁有5家海外研發中心、5家全球備件中心、6家海外制造中心、12家國際形象店、8家全球物流中心、50家海外銷售和服務平臺等,搶占了全球布局先機,遙遙領先于同業競爭對手的國際步伐。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與以往中國企業海外擴張“喊口號”、“趕時髦”不同,中聯重科真正站在了國際資源整合的高度,以吸納全球資金、先進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為目的,進行全球戰略部署,在促進了企業業績穩步提升的同時,也帶動了國內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中聯重科海外發展模式和國際化路線未來將成為標桿,值得行業借鑒。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