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三水將加快區域軌道與廣佛中心區的快速聯系 中運量公交+軌道交通打造城市快車道
三水將加快區域軌道與廣佛中心區的快速聯系。
三水內外交通格局或將迎來重大突破。昨日,三水正式發布了《三水綜合交通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從區域融合、城鎮一體、城市拓展、品質提升等層面提出9大交通系統發展策略和具體方案。 隨著廣佛肇經濟圈發展規劃的出臺,珠三角區域一體化加快推進,三水與周邊區域融合發展之勢日益凸顯。與此同時,三水新一輪總規提出構建“一主三副三板塊”的空間布局,隨著三水新城建設推進、樂平工業園崛起以及城區交通擁堵的日益嚴重,也對三水綜合交通的發展提出了新命題。 為此,《規劃》提出建設“三環十六射”干線路網強化新城、樂平中部板塊內外的交通聯系,同時,順應佛山軌道交通發展的趨勢,加快區域軌道與廣佛中心區的快速聯系,并與7條以BRT、現代有軌電車為骨干的中運量公交相銜接,打造綜合交通的快車道。 區域融合加快三大城軌樞紐互聯互通 雖然作為佛山“1+2+5+X”城市空間結構中的重要組團,但長期以來,三水與佛山中心城區缺乏快速聯系通道。目前,廣海大道作為三水城區與南海中、東部片區及佛山中心城區聯系的唯一交通干道,除了城區交通外,還承擔著一定量的過境車流,通行狀況“壓力山大”。 預計到2020年三水中心城區對外貨運需求總量將達到20.93萬噸/日,為現狀的2.3倍,與廣佛中心城區之間的區域客運交通需求高達1.8萬人次/h,亟須構建區域高快路網、區域軌道等以滿足增長迅猛的交通需求。 為此,《規劃》提出加快推進虹嶺路、桃園路西延線兩條對接南海獅山重要道路的建設,同時,提升西河路—防汛路沿江通道功能,推進濱江大道銜接桂丹路建設,打造成三水新舊城區與佛山中心城區的快速通道。 另悉,目前國鐵三水南站和廣佛肇城際三水站、云東海站等區域軌道設施已加快推進建設,但三水城區與三大站點樞紐尚未有效銜接。因此,規劃也明確,將構建“二環五射”區域高速路網(二環:珠二環和珠三環,五射:佛清從、廣佛肇、廣三-廣賀、廣肇和廣明高速),實現與廣佛中心區、肇慶、清遠以及白云機場(600004,股吧)、廣州南站和佛山西站等區域樞紐的快速聯系。 針對市民對廣佛地鐵直通三水的期待,《規劃》也提到,將積極爭取地鐵3號線西延,沿虹嶺路西延線進入三水新城,銜接城際三水站,并向南延伸入老城區,止于文化廣場站,同時原8號線作為遠期控制預留線路,并向西延伸支持北江新區發展。 “但從長遠來看,我們更看好城際軌道交通的發展。”三水區發展規劃和改革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軌道交通將是三水乃至整個佛山未來的發展重點,隨著三水三大站點樞紐的建設和路線網絡的完善,城軌同樣可以發揮快速通往廣佛中心區的功能。 城鎮一體“三環十六射”強化中部板塊內外聯系 近年來,隨著三水新城的推進、樂平汽配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南海獅山、肇慶大旺等周邊區域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目前兩地與獅山、大旺等周邊地區的交通聯系還主要依靠廣三高速以及321國道等有限幾條通道,難以滿足三水與周邊地區融合發展要求。 另外,在三水新一輪總規提出的“一主三副三板塊”的空間布局下,新城與樂平作為中部板塊,將成為“產城互動”的核心,對內交通暢達的需求也愈加迫切。但目前該板塊與外圍城鎮聯系主要還是依靠縣、鄉道進行,通道設施等級低,干線網絡尚未形成。 對此,《規劃》明確將構建“三環十六射”的干線道路網絡,承擔起中部板塊與周邊地區、外圍鎮街以及各功能組團之間的中長距離的快速聯系,強化三水中心城區區域服務功能。 其中,重點強化與南海的對接,采用“多點對接、無縫銜接”的模式,規劃“四縱八橫”對接通道(不含高速)。“除了新建虹嶺路、桃園路西延線,建設并東延西樂路,加強與獅山組團的聯系外;塘西線也將接樵丹路,南延濱江大道與丹灶規劃道路相連,加強與丹灶的聯系;同時還將改造并西延三花公路,加強與四會的聯系。”三水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加速中部板塊與蘆苞、大塘等外圍鎮街之間城鎮一體化發展,強化中部板塊在全區的中心輻射作用,三水還將建設塘西三、四期與一、二期相接,北延樂平大道,并規劃建設北江北岸的防汛路(縱二),加強河口與云東海、樂平黃塘、蘆苞的聯系。 據介紹,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實現中部板塊與周邊地區以及外圍城鎮之間45分鐘可達。 城市拓展構建中運量公交骨干,打通組團“腸梗阻” 長期以來,三水公共交通一直滯后于城市化發展。盡管近年來公交的大規模投入,讓其客運量獲得25%的空前增長,但常規公交吸引力依然偏弱,三年增量1.5萬人次,不足小汽車增量的四分之一,去年中心城區公交在機動化中的分擔率也僅為9.1%。 目前,三水中心城區交通擁堵的問題已日益突出,隨著機動化出行量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58.9萬人次/日,是現狀的2.51倍,意味著未來城區交通形勢或將更為嚴峻。“因此,我們計劃引入中運量公交系統,優化提升公交結構和競爭力,引導摩托車、汽車向公交轉移。”三水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說。 所謂中運量公交系統是指介于常規公交和軌道交通之間的中運能的骨干公交方式,一般有輕軌、現代有軌電車、BRT等幾種,能實現高密度發車,縮短候車時間,同時系統建成后,能形成同城效應、高可達性、TOD模式開發等規模化效益。 《規劃》建議,三水發展中運量公交近期采用“BRT快速公交”模式,兼容提升常規公交;遠期則結合廣海大道、三水大道等交通走廊的客流增長,采用“BRT快速公交+現代有軌電車”模式。 “從長遠來看,有軌電車可能更適合三水大規模推廣。”三水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相比起BRT,有軌電車一次性投入雖比較大,但使用壽命長,后續維護成本低,而且更利于日后與城軌系統對接。“以后將區內幾個重要的交通節點利用中運量系統與城軌串聯起來,就能構建起內外交通的循環網絡。” 引入水上巴士 串起景觀節點 亮點 除了立足于區域內外交通的聯系對接,提升市民出行品質在《規劃》中也著力不少。 據了解,去年三水全區的公交出行分擔率僅為4.5%,遠低于鄰區禪城、南海的水平。為此三水將構建“快、干、支”三級公交線網層次。快線服務城鎮間長距離出行;干線服務中心城區、北部板塊和南部板塊內部主要客流走廊出行;支線服務快線和干線樞紐接駁,并完善片區內部公交服務。 同時,增加公交運力投放和推進公交場站建設,2015年公交車輛達到686輛,2020年達到1050輛;規劃建設樞紐站6個,首末站38個,綜合車場3個,停保場2個。 此外,三水還將構建“通勤+休閑”自行車廊道網絡。規劃19條總里程156km的生活活力線,滿足高頻率的自行車短距離出行需求、與公交換乘需求;10條總里程123km的健康休閑線,滿足觀光、健身活動需要。并繼續推進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建設,至2015年公共自行車投入達到3000輛,2020年達到8000輛。 針對三江匯流的特色,《規劃》還提到,將充分挖掘三水水系旅游、休閑功能,打造南國水都特色公交系統。通過引入水上巴士等水路交通系統,將零散的旅游資源進行空間的串聯,創造旅游資源的整體效應。通過濱水旅游航道開發,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和尺度,優化周邊交通組織形式,創造親水、近水的乘游體驗。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