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何壽平:暴雨暴露出城市規劃的落后
[ 編輯:admin | 時間:2012-08-14 09:16:17
| 瀏覽:2136次 | 來源:中國水網 | 作者: ]
近一段時期各地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狂風暴雨的襲擊,城市局部地區變成了一片汪洋,造成嚴重的災害。為什么城市經受不起大的風浪變得如此的脆弱? 規劃之道:宏觀考慮 順應自然 我們得承認突發的重大自然災害不是人力所能夠抗拒得了的。特大的地震我們能夠摁住不讓它震動?特大的風雨我們能夠控制不讓它刮了過來?我們人類目前能夠做到的只是盡可能地去預測、去預防,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千萬不要怨天尤人,只能認命。那些所謂“人定勝天”的口號,只是自欺欺人。 雖然“與天斗”我認為不會“其樂無窮”。但我們可以順應客觀的自然規律去做事。目前我們預測的水平確實與實際發生的情況尚有較大的差距。但災害發生了,活生生的事實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從中去總結教訓,研究對策,為今后有效地防止可能發生的災害和次生災害做出應對,將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這是應該做的也是能夠做到的。我們應該從歷史的教訓和現在遇到災難新出現的問題出發,不斷完善我們經不起突發事件檢驗的防災體系。 城市的防災除了要有具體的應對措施,更需要從宏觀大局上進行考慮和規劃。我們在制定城市的防災規劃時,必須與城市的總體規劃同步。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不能盲目地與自然界抗爭。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經過大自然的反反復復自我調整形成的“和諧”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那必定會遭來懲罰,會遭到老天的報應!這樣的案例枚不勝舉,教訓實在太多了。 建設禁忌:盲目開發 畸形發展 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但地處水資源嚴重貧乏地區,她的人口承載能力受到環境資源限制。而我們城市的定位發生偏差,也在努力使首都變成“經濟”中心。這樣一來,大量追求經濟利益的商家、企業和各類人才大量涌入北京,使首都到處充滿了“繁榮”的景象。城市規模不受控制地如同攤大餅似的向四周擴展,高樓林立,變成了混凝土的森林,北京成了大工地。城市畸形地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城市”,城市管理者還因此而沾沾自喜。為此城市病嚴重地纏繞著北京,城市基礎設施落后,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速度,種種弊病長期困擾著在此繁衍生活的人們。 北京的城市基礎設施十分脆弱,經不起天災的沖擊。這里首先應該歸罪于城市的定位,還有對城市規模的控制。那些一任一任的城市管理者追求所謂城市的“現代化”,任其無限擴張。致使城市管理者疲于奔命地窮于應付,跟在問題的后面去“填平補缺”。例如城市供水緊張,不去努力提倡節約用水,卻花大量資金進行違反自然規律的遠距離調水。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決策帶來的后果,其后遺癥會逐步顯露出來。 地面建筑、綠化等形象工程一個個展露出“政績”和繁榮,而看不見的地下設施的宏觀規劃缺乏遠見,局部的地下工程建設同樣沒有構成應對突發性天氣帶來災害的防災措施。其后果已經得到充分暴露。北京天通苑小區的案例就能看到當時規劃短視的失誤。一個20萬人口(相當于外地的“小城市”)的小區,當時竟沒有相應的交通與其配套同步建設,致使人們進出交通長期嚴重堵塞,后來修筑了周邊道路,堵塞現象有所緩解。如今在暴雨侵淫之際,下凹式立交的積水則封堵了道路,20萬人的小區被困成無法進出的小島,這樣的教訓夠深刻的了。 以上這只是一個局部的例子。從北京整個城市來看,城市的不斷擴展,排水體系卻經不住考驗。這里有局部的問題,如下凹式立交,也有整個城市水系的效能問題。媒體報道600年前的團城、故宮、二環以內沒有變成澤國,這里不僅有古人的智慧,也與周邊水系這些年來沒有在我們手上遭到嚴重破害有關。試想周邊的河道如果被侵占,排水不暢的話,恐怕天安門廣場也會變成“大海”。這難道不應該從宏觀的排水體系思考,引起我們的反思嗎? 終極目標:天、地、人和諧發展 城市的發展應該有個限度,應該順應“天、地、人”和諧發展。畸形地發展已經得到報應。城市管理者出來要解決當前急需處理的抗災瓶頸問題,還應該跳出小圈子,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要有大手筆,敢于突破,從宏觀出發去解決一連串的城市難點和難題。例如根據北京地區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重新調整城市規模,按經濟規律逐步將一些經濟實體遷出北京及周邊地區以減輕城市的各種負荷,使其得到健康發展。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先導,是解決城市病宏觀控制和微觀解決的重要一環,希望得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視,拿出應有的魄力予以嚴格地科學態度,使北京成為和諧、健康城市形象的典范。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