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建大教授:中國城市建設需擺脫“高物質低層次”局限
[ 編輯:admin | 時間:2013-01-14 13:59:42
| 瀏覽:6088次 |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 作者: ]
中國城市,你“慢”些走
片面追求高速度,帶來的美好只能是表面和短暫的。要使我們的城市有質量地提升,科學發展才是根本 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是以速度見長的,不僅創造了歷史之最,還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新出現的城市群建設,更將城與城的邊緣模糊化,形成了更大規模的隱形城市地帶。 城市建設直接帶動地產以及與之相關的多種產業,對經濟的推進是全方位的。但是,當“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之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城市,發現了這樣一些現象—— 房子越來越貴,空置率越來越高。這里所說的高空置率,一方面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年度報告,一方面來源于經典案例。前者提供的數據是:2010年全國待售商品房為1.91億平方米;后者是指那些花大價錢打造出來的一座座“新城”,比如河北占地面積達2.5萬畝的“京津新城”,如今建成已經三年,入住率卻只有10%。 道路越修越寬,擁堵越演越烈。為拓寬道路不惜砍樹拆房,但行路難仍是當今中國城市的普遍問題。只要是城市,早晚高峰期出現的擁堵已經常態化,節假日車輛使公路變成停車場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業內人士在發明了“交通擁堵指數”這樣的專業理論來研究解決辦法的同時,也無奈地將這種情況戲稱為“城市腸梗阻”。 綠色越來越少,霧霾越來越多。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下,城市猶如企業,其主要目的是運營和產出。從早期的工商業,到后來的服務業,給城市注入了大量財富,聚集了旺盛人氣。城市成了資本運營的中心,建造和規劃都要圍繞經濟展開,自然環境也越來越被人工場所覆蓋。于是,樓群取代了樹林,道路硬化了草坪。城市不但很難再依靠自然存在的樹木和花草來降噪降塵,置換新鮮空氣,密集的建筑和車輛產生的排放還形成了熱島效應。不少城市常年處在陰霾的包裹之中,使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雜質明顯高于農村。 這樣的城市表面上日新月異,但是如果連道路暢通和呼吸新鮮空氣這樣的事情都成了問題,居住者很難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幸福感。當年西方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建筑學者將這樣的城市稱之為“容器”,生態學者將這樣的城市稱之為人壓倒自然后所建造的“帝國”,社會學者將這樣的城市稱之為“高物質,低層次”……應該說,片面追求高速度,帶來的美好只能是表面和短暫的。要使我們的城市有質量地提升,科學發展才是根本。 科學發展的城市是漸進的。所謂“漸進”是與“冒進”相對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說,目前建筑領域出現的高空置率,也與冒進式發展不無關系。漸進式發展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設定發展思路,講究實事求是。依照這樣的思路,城市建設不是為了攀比,而是考慮當地的現實需求,根據當地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在充分利用城市資源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科學發展的城市是均衡的。所謂“均衡”是與失衡相對的概念。在城市建設中,任何一種建設的失衡都與短期行為有關。而每一種短期行為,都可能給城市帶來災難性后果。比如,交通擁堵就是車輛增速與道路發展失衡的結果。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發展公共交通與拓展道路。但是,為了體現發展效果,不少城市只采取了拓展道路的辦法,不僅導致了道路越修越寬,擁堵越演越烈的后果,大面積的硬化路面還造成了新的失衡——阻斷了雨水下滲的通道。每逢大雨街道便成了河道,形成城市汪洋。 科學發展的城市是綠色的。美學家早就把色彩視為美的第一要素。但是,直到現在才有城市將基本色視為城市建設的要素提出。也就是說,在一味追求速度的建設中,不少城市連色彩可能給城市帶來怎樣的影響都無暇顧及了。水泥、玻璃和金屬的色彩使城市變成了工廠,從根本上降低了城市的自然度。現代科學認為,綠色是生命之色,是體現城市宜居程度的根本性指標。尤其是高大型樹木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數量的多少會直接影響空氣的質量。 二戰結束后,善于思考的民族性格對德國的復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德格爾就將筑、居、思進行了整合,警示世人:急迫的任務不是建造,而是思考建造的意義。事實證明,速度可以解決城市“筑”和“居”的問題,如何使建造的城市不是“容器”,不是“帝國”,擺脫“高物質,低層次”的局限,成為可以詩意棲居的“家園”,必須有“思”的介入。
中國城市,你“慢”些走。(祁嘉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 相關新聞
評論
|
熱門文章
|